Search

1710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韓國瑜搞臭民調,藍綠立委都受害
 <...

  • Share this:

1710期《新新聞》精彩內容
 
韓國瑜搞臭民調,藍綠立委都受害
 
十一月二十八日韓國瑜突然要支持者拒絕民調電話,甚至在臉書呼籲韓粉回答「唯一支持蔡英文」。台灣指標民調總經理黃崇松表示,不管是支持度「韓下蔡上」的波動或是不表態選民百分比上揚,都可能有韓粉反串或抵制的因素。
 
楊蕙如打造暗黑兵團,卡神的「業主們」到底是誰?
 
台北地檢署調查網友霸凌大阪辦事處,間接導致外交官之死的案件,被指為是幕後主使者「卡神」楊蕙如遭起訴。
這件網軍散布的假新聞曝光後,藍營與柯文哲追打楊蕙如,民進黨切割卡神。在選戰已進入最後階段發生此事,又將對選戰產生什麼影響?
公關行銷業都清楚,養網軍藍綠皆有,到底這些網路黑暗兵團是怎麼運作的?業內人士稱「楊將軍」以兇狠著稱,到底是哪些陣營、個人雇用了楊將軍?
最近楊蕙如的公司被告發涉嫌用不實發票核銷政府補助款,如果檢方介入調查,可能讓楊蕙如的金流曝光,屆時她的「業主」也許就會跟著曝光。
 
「雙帥之爭」加入「郭董變數」,柯文哲提前跛腳?
 
台北市第三選區除了蔣萬安與吳怡農的「雙帥之爭」,還有台灣民眾黨何景榮爭取突圍。但由於吳怡農「報父仇」一席話,讓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轉向要為蔣萬安站台,不僅有機會助蔣開出紅盤,也可能意外讓柯P第二任任期提前跛腳。
 
傳奇曾永賢,從中共地下黨變兩岸密使
 
和留日的李登輝一樣曾參與中共組織的曾永賢,從日本返台後加入台共,甚至在二二八起事親赴戰場與國民黨軍對抗,被捕後於調查局從事匪情研究,最後成為李登輝時期的兩岸密使,在台灣與中共交流的歷史上留下了刻痕。
 
民辦不分區辯論給小黨發聲平台
 
「提供參選者公平的宣傳資源,選民也有更多機會瞭解參選的政黨。」賈培德指出,尤其不分區立委除給了小黨進入國會的機會、增加多元性,也期望與區域立委互補,加強立委專業性,此一目標是否達成,各黨必須向民眾說明。
 
范雲、林楚茵、游錫堃,民進黨不分區未進立院已秀超強戰力
 
相較於藍營仍擺脫不了不分區名單之亂,不少綠營不分區立委提名人早已各就各位發揮戰力。台大教授范雲正面迎擊柯文哲,被封為「理柯太太」;前電視主播林楚茵獲提名之初,即辣嗆前國民黨立委蔡正元性平觀念落伍;至於游錫堃則主動請纓輔選最艱困選區。
 
彰化縣長王惠美:「沒有力量,中央怎麼會插潲你!」
 
聊到施政滿意度為何名列後段班,王惠美難免扯到前縣長魏明谷的施政及與中央的互動,讓人感覺縣市長選舉雖然已經落幕,但王、魏之間依舊瀰漫著濃濃火藥味。王惠美認為,這只是上任初期的陣痛。是否真是如此,或許彰化縣立委的選情會告訴大家答案。
 
病癒的蘇揆腳步放緩 打韓衝鋒槍轉二線
 
在張善政失言批蘇貞昌「住院說」後的院會上,蘇一踏進會議室,閣員們如雷的安慰掌聲熱烈響起。「蘇修」了嗎?他似乎明白,有時候不回擊是最好的回擊。病癒的他調整先前火力全開批韓、諷韓的主炮手角色,參觀國家人權博物館,重塑「人權律師」形象。
 
綠營國會拚過半,要靠118萬首投族
 
總統選戰對手韓國瑜遲遲無法打入年輕票群的這一塊,早成為民進黨鎖定對象,尤其願意出來投票的一一八萬首投族逾七成「不投國民黨」。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直言:「首投族將是民進黨國會過半關鍵。」
 
中國債券違約潮延燒國企,押寶中企的台灣金融業剉咧等?
 
面對中國的高速成長,台灣金融業都會想去參一腳。過去台灣銀行業跨國積極參與中企的聯貸案,壽險業則是大買中國公司債或投資股權。然而,在中國企業接連出現債券違約潮的此刻,台灣金融業踩到地雷的機率愈來愈高。
 
大聯大收購文曄有雜音,投資人套利變套牢
 
大聯大收購有突發狀況,讓文曄股價由紅翻綠,也讓投資人的心情像在洗三溫暖,套利可能變套牢。根據大聯大事後公布的修正版公開收購說明書,可以發現大聯大的決定並非偶然,背後的壓力恐怕有部分來自金管會的緊迫盯人。
 
環保署擬擴大空汙費差別費率,要讓業者有感
 
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過去因補助柴油車更新、公共運輸電動化與鍋爐汰換,導致歲出提高,空汙基金赤字近五千萬元,完成後收支將會回穩。同時,環保署研擬加徵空汙費,擴大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的冬季與四月至九月夏季間的差別費率,增加基金收入。
 
美艦遭北京拒停香港,增「技術性」停台機率?
 
中美博弈升溫,貿易戰蔓延到軍事較勁。十二月二日起,中國暫停審批美軍艦機赴香港休整的申請。美國軍艦停靠香港不成,增加「技術性」停靠台灣的可能性,中共軍機亦可能再度飛越海峽中線。台海風雲再起,國安團隊更需要謹慎應對。
 
安倍先訪印度再訪中,玩權力翹翹板
 
十二月間,日相安倍將先後訪問印度與中國。日、印剛舉行首次外長與防長的「二加二」會談,兩國與中國都有領土糾紛,也都位處中國軍力擴張應對的第一線,此次會談有其戰略意義。安倍追求國際政治的權力平衡,也試圖改善與中國關係。
 
澳洲不當中國「肥豬肉」,連續暴露共諜
 
澳洲近年被中國「銳實力」滲透的消息不絕於耳,可說是王立強事件在澳洲發酵的原因。澳洲之所以被中國重點滲透,是因為澳洲在資源和地理位置上存在被滲透的價值,又因人口密度低和民主普選制度,具備被滲透的條件。
 
多年恩怨 卡神被告 柯P欣喜若狂
 
柯P與楊蕙如兩人恩怨要回溯至二○一四年台北市長選戰。楊蕙如協助打網路選戰,傳出拿一張紙就開口要上千萬元,柯營付了一百多萬元;在選前超級星期六「萬人健走」活動,報價近八百萬元,還向柯P金主募款兩百萬元,阿北曾痛罵「政治蟑螂」。
 
網路黑暗兵團接案不分藍綠
 
業內人士指出,民進黨內無論各派系山頭都有合作的網路公司。此外,國民黨青壯派較重視建置網軍,國民黨黨務高層也協助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組建帶動輿論的網路部隊。網路公司一旦羽翼漸豐,也會跨陣營、跨黨派接生意。
 
重新打造形象 韓營要拉攏多元新韓粉
 
「與去年高雄市長選戰相較,我們發現韓粉被外界定型了,穿戴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鐵粉形象深植人心,我們希望找到『新韓粉』。」韓營除了藉由空戰加強韓國瑜的個人形象,也從陸戰著手,擴大支持者的多元性。
 
搶救低迷選情 民眾黨擬賣「亡柯感」
 
台灣民眾黨成立短短三個月,馬上就要挑戰全國性大選,內部瀰漫濃濃危機感。肩負操盤重任的蔡壁如坦言,這次國會如果選得不好,將連動二○二二年的地方選舉成苦戰,接下來黨主席柯文哲要挑戰二四年總統大選「根本就沒有機會」。
 
保命錢被抽 雷倩號召姊妹們選票反制
 
《政黨法》大限已過,決議不轉換為政黨的婦聯會,在三八七億元資產被黨產會凍結後,原期望用剩餘的二.四億元轉型為基金會,未料內政部宣示依法握有「清算財產」的處理權,讓婦聯會主委雷倩痛斥政府占盡便宜,內政部長徐國勇則低調回應「依法處理」。
 
陶朱隱園、世界明珠造市玩「錨定」
 
「世界明珠」與「陶朱隱園」近期的成交新聞引起市場議論。房產專家指出,兩案規畫特殊,也能夠創造市場話題,不過最新成交單價都比該區域同質性社區高出很多,業者要如何說服其他投資人跟進、激活成交量,挑戰很大。
 
礦業修法最後一哩 小英促黨團「趕路」
 
《礦業法》一修三年遲遲無法三讀通過完成,不僅過去與民進黨並肩作戰的社運人士批評,也連帶影響綠營候選人聲勢。在總統蔡英文公開回應後,月底加開院會以在會期結束前將總預算、《反滲透法》與《礦業法》修法齊送院會表決,成為最後希望。
 
李洪元事件讓民眾拆穿華為愛國面具
 
民眾的深層不安全感,來自資本暴力與國家力量的結合。深圳是中國法治較進步的城市,但當華為先後向司法機關提交舉報材料,試圖用職務侵占罪和敲詐勒索罪將李洪元置於死地時,如果沒有逆轉的錄音,檢方也不會將他無罪釋放。


Tags:

About author
《新新聞》創刊於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二日,它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由一群擁有二十多年新聞歷練的專業人士所創辦。 取名《新新聞》的用意,是希望在新聞素材的選擇上有別於《舊新聞》,因為,《新新聞》創刊時的台灣社會上尚在戒嚴時期,台灣的新聞仍多限制與禁忌,意見市場尤其充斥著國民黨說法,而反對人士掌控的媒體,在極端中也不具備專業水準,遂致新聞無法呈現原貌,整個輿論版圖為偏狹的、零碎的舊新聞所侵占。《新新聞》期望發揮媒體的中介精神,使新聞的真貌還原,讓意見市場不再扭曲。 自創刊以來,《新新聞》秉持著接受公共信託、戮力追求真相的信念,以公是公非為依歸,並接受社會力量的監督。《新新聞》企圖希望透過新聞媒體,對民主的成長發揮積極的助力。 《新新聞》不屬於任何政治團體或是財團,超然於一切黨派之外,《新新聞》也不代表任何政治力量,唯一希望代表及扶植的力量是廣大的社會力量。 《新新聞》取材的標準是:新聞自由、政治民主及社會公義。透過這三個標準,《新新聞》呈現出來的風格,在台灣這個體制及環境下來看,顯得極富衝突及爭議,而這正也是《新新聞》的目的,透過這些衝突與爭議徹底將社會底層的病根找出來,再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新新聞》在內容呈現上,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兩岸關係」、「國際關係」;同時也兼顧中央與地方的差距,試圖有所消弭。 在電視未開放時代,爲平衡老三台(台視、中視、華視)有關選舉新聞之偏頗報導,並將「新新聞」的觀念與風格推之於影像媒體,乃於1989年製作「選舉大系」錄影帶八輯,以及於1993年製作「選情大家看」選舉新聞節目,反映二十一個縣市的選情共147輯。這兩次的作為,將台灣政治發展史上重要的縣市長選舉做了忠實公正的呈現,開影像傳播前所未有之先河。 《新新聞》它發生的影響,有如下述: ‧推動了台灣的政治改革。 ‧突破了台灣的言論禁忌。 ‧改變了台灣的新聞風格。 ‧啟發了新世代的視野抱負。 ‧培養了無數的新聞、政治及經營人才。 ‧製造了有品質、具指標性的新聞專業媒體。 ‧提供了海內外深刻解讀台灣的可信觀察。
《新新聞》是一份探討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國際關係,並且富有批判精神的新聞性周刊。
View all posts